御风未来创始人刘十一:复合翼eVTOL更适合高频次、常态化低空出行

御风未来创始人刘十一:复合翼eVTOL更适合高频次、常态化低空出行

hyde0223 2025-07-11 装修奥秘 4 次浏览 0个评论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7月10日,第二届低空飞行器创新材料及智能制造产业峰会在上海举行。大会汇聚了来自低空飞行器上下游领域的500余位业界领军代表、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共同探讨低空飞行器产业链创新路径与制造技术升级。作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头部企业,御风未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TO刘十一受邀出席并做行业技术分享。他表示,唯有实现高安全性与高效经济的平衡,eVTOL“空中出租车”才有机会真正开启低空出行的规模化时代。他进一步阐述,复合翼构型在巡航效率、航程、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更优平衡,更契合未来低空出行高频次、常态化的需求。

御风未来创始人刘十一:复合翼eVTOL更适合高频次、常态化低空出行御风未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TO刘十一

  目前,垂直起降固定翼eVTOL主流技术路径以复合翼和倾转旋翼为代表,两者原理上都是通过改变推力的大小和方向,实现垂直起降和向前飞行的转换,区别在于复合翼通过推力合成的方式实现推力矢量,倾转旋翼则通过机械方式实现推力矢量。刘十一认为,两种构型的共性需求是,在完成垂直起飞到加速的转换功率是巡航的7倍,是悬停的1.3倍,所以两种构型都需预留相近的电机功率,电机“死重”(即不参与推进但占用重量的部分)差异可以忽略;核心差异在于机械复杂度、巡航效率、速度等。

  基于对这些因素的全面考量,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2吨级载人eVTOL选择复合翼构型,该型号飞行器已于2023年10月完成首飞,并于2024年1月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受理。刘十一详细介绍了对M1选择复合翼技术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御风未来创始人刘十一:复合翼eVTOL更适合高频次、常态化低空出行 M1采用复合翼构型,搭载了4个前推旋翼和16个垂起旋翼

  首先,在电驱系统方面,M1采用油冷技术,将电机嵌入动力臂,减少电机阻力。同时,采用定位停桨,通过传感器让桨叶停到与气流平行的位置,可将桨叶阻力降低90%,解决了升力电机和旋翼带来的风阻问题。

  其次,复合翼显著简化了桨叶附近的机械复杂度。eVTOL的旋翼通过转速调节推力,带来了显著的震动问题,且会与机身耦合,成为设计难点。复合翼通过取消变桨距和倾转机构的简化设计,有效降低了风险,提升系统可靠性。复合翼还可使用一体式碳纤维桨叶,在极端情况下具备更强的转子抗爆能力,避免桨根射桨风险。

  此外,在巡航效率方面,复合翼也展现出显著优势。以M1B型号为例,复合翼使巡航推进桨得以优化,效率超90%;同时,垂直起降桨在巡航中可顺桨进一步减少风的阻力,提升航程。

  根据御风未来内部方案设计评估数据显示,与倾转旋翼技术路径相比,复合翼的巡航推进桨效可提高10%,电驱效率高3%,旋翼相关重量轻30%,总航程高约6%,并且可以实现快速切换旋翼、固定翼。因此,复合翼构型在巡航效率、航程、安全性方面实现了更优平衡,能更好满足低空载人出行场景下高频次、常态化的飞行需求。刘十一强调:“无论是哪种技术路径,eVTOL仍是一个全新行业,尚无成熟案例参考,需在技术创新中排除干扰、找准路径。希望各方联手努力,促进行业有效创新、百花齐放。”

  从全球来看,复合翼已成为多家国内外主流eVTOL厂商选择的技术路径。海外咨询机构SMG Consulting于近期统计了全球30家主流eVTOL厂商的技术路径,截至2025年4月,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选择复合翼构型,包括中国的御风未来、峰飞、沃兰特、览翌航空,以及海外的EVE Air Mobility、Beta Tech、Ascendance等,反映出行业对该技术路径的广泛共识。

  低空经济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产业链正快速发展,多家机构预测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据央视报道,低空经济已形成四大板块,万余家企业汇聚协作。其中,eVTOL作为面向城市空中交通和未来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现已成为全球航空界的新兴领域和最热门的新赛道,有望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更优解”。

  刘十一认为,要实现低空载人出行的大规模应用,需要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力、持续攻坚。eVTOL整机制造企业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商业成功,确保飞行器足够安全、有用、制造和运行成本足够经济,才能被市场广泛接受。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御风未来创始人刘十一:复合翼eVTOL更适合高频次、常态化低空出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