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等多家网约车平台发布了降低抽成通知。其中,滴滴出行、T3出行都将最高抽成降低至27%,曹操出行则降低至22.5%。
滴滴方面介绍,今年年底前,将把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滴滴在扩大平台就业容量的同时,努力稳定司机收入,持续降低抽成”。

滴滴发布的新版账单示例
T3出行也发布减少抽成的公告,称平台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今年年底前,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数量占比将从21%降至17%。
曹操出行则表示,将APP、小程序订单的抽成比例上限将由原来的22.7%下调至22.5%,“这是我们主动将发展红利更多分享给司机伙伴的实际行动”。

曹操出行公告
此外,聚合平台高德打车也发布通知称,联合网约车平台合作伙伴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高德打车还表示,将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并通过减免佣活动、专项奖励等方式推动合作平台综合成本降低2%。

高德打车公告
交通运输部2022年“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中规定,各主要平台公司公布的最高抽成比例不超过30%。此后,30%成为网约车佣金抽成的一道红线。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肯定了出行平台降低抽成比例的举措。
他谈道,一方面源于平台企业对司机收入偏低这一现实的关注,旨在改善其实际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在监管部门协同推动下回应社会需求,尤其是司机群体的诉求。这一调整其实也契合平台企业的长远发展逻辑:平台若要实现盈利,必须依托良好的司机生态。
“不过对于平台而言,若无法寻求到新的增量空间,其盈利能力难免受到影响。”顾大松补充说。
作为中间平台,网约车提供司机和乘客的撮合服务,从平台运营到安全投入,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车费中抽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利润无可厚非。
不过,由于定价权掌握在平台手里、定价规则较为复杂,加之交通出行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因此,网约车行业抽成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在顾大松看来,网约车抽成问题还应关注三个主要方面:首先,需明确抽成是总体核算还是按单计算。平台存在多种特殊订单,如调度单(无实际乘客但需向司机支付调度费)、订单奖励等,这些是否被纳入抽成统计?总抽成的统计范围是否包含这类特殊订单,将直接影响抽成的真实水平。
其次,他认为,需关注订单转卖的隐性影响。若平台将订单转卖,转卖产生的收入是否纳入降抽成的统计范围?如果部分订单收益未被计入统计,则会使得“降抽成”的实际覆盖范围缩小。
去年,网约车平台转卖订单问题多次被曝光:部分平台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暗中将乘客的订单转售给其他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平台层层抽成,产生了司机到手收入与乘客实际支付费用差距较大的“阴阳账单”,佣金比例不仅高于30%的红线,部分订单甚至超过了50%。
最后,顾大松强调,平台其实应该更多地聚焦司机的小时收入与劳动时长,尤其是以小时收入为核心衡量标准,例如明确保障司机的最低小时收入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小时工资底线等,平衡司机的基本收益底线和平台抽成的合理边界。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专家建议关注司机小时工资与劳动时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