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塞腰鼓难觅“黄土高坡”舞台说开去

从安塞腰鼓难觅“黄土高坡”舞台说开去

hyde0223 2025-08-28 装修禁忌 4 次浏览 0个评论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在其名作《安塞腰鼓》中的感叹。

提起安塞腰鼓,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陕北后生们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在黄土高坡飞扬的尘土中纵情跳跃、搏击,鼓声咆哮、红绸飞舞、黄土荡天、气势磅礴。

然而,笔者近日前往延安市安塞区,拟拍摄一组原汁原味的腰鼓镜头时,却被当地同志告知难以实现。缘由是曾经漫山遍野裸露的黄土层如今早已被浓密的植被覆盖,放眼望去,郁郁葱葱,哪里还有“尘土飞扬”的影子?

安塞腰鼓找不到“经典舞台”的烦恼,恰恰是中国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生态由差变好最动人的时代注脚。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安塞区南沟村感叹道:“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今天,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以贡献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成为“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近年来,延安大地实现了由浅绿到深绿的转变。图片来源:延安日报

陕西毫不懈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毫不松劲打好污染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坚战,毫不动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占比提升至99.4%,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汉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Ⅰ类。尤其是陕北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沙地治理,绿色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黄河流域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蜕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延安是一片灰黄色,植被覆盖率不足10%。1999年以来,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亩,植被覆盖率由46.1%跃升至87.6%,“荒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如今结出了苹果、中药材,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延安的变化,是黄土高原从“黄”到“绿”的生动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

延安南泥湾,山峦起伏间,遍地皆绿,满眼滴翠。群众新闻记者 王姿颐摄

有人或许会感慨,少了黄土荡天的衬托,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是否减了成色?其实,安塞腰鼓的魂,从来不在漫天的黄土里,而在陕北人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精神中。从革命年代的“胜利鼓”,到改革开放后的“丰收鼓”,再到新时代的“幸福鼓”,安塞腰鼓的内涵始终在与时俱进。过去,黄土地上的贫瘠与苍凉,跳的是笑对生活的坚韧;今天,青山绿水间的欢腾与喜悦,跳的是感谢奋斗的馈赠。

找不到尘土飞扬的拍摄地,不妨将镜头对准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这片绿色里,有退耕还林的久久为功,有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果,也有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今天的安塞腰鼓,舞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原标题《评论 | 从安塞腰鼓难觅“黄土高坡”舞台说开去》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从安塞腰鼓难觅“黄土高坡”舞台说开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