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丨东莞松山湖:工业机器人强,人形机器人为何“落后”了

记录中国丨东莞松山湖:工业机器人强,人形机器人为何“落后”了

hyde0223 2025-08-28 装修奥秘 3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

从2016年出发到今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立的专业报道品牌实践项目——“记录中国”已走过十年。经过十年的培育,“记录中国”已成为主流媒体赋能名校社会实践的知名IP。

2025年“记录中国”的主题是:“城市不打烊:高质量发展活力密码。”澎湃新闻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将实地探访上海、重庆、江苏苏州、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广东东莞等地,走进这些在昼夜交替中始终散发勃勃生机的城市,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今天刊发的是来自“记录中国”广东线的报道《东莞松山湖:工业机器人强,人形机器人为何“落后”了》,讲述东莞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却在发展人形机器人时面临考验。

作为深圳旁边的科技创新重镇——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一举扭转了外界对其“低端制造”的固有印象。

多年来,松山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探索出独特路径:通过对传统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以系统集成方式助力企业实现迭代升级,并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支撑,加快推动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持续保持强劲竞争力。

据统计,松山湖已汇聚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正不断吸引高端人才,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发展高地。然而,当地仍面临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偏弱、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现实困境。

今年暑假,“记录中国”团队走进松山湖,调研当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记录中国丨东莞松山湖:工业机器人强,人形机器人为何“落后”了

这也正是各大城市竞相布局的关键窗口期,东莞正积极应对挑战。

2024年4月10日,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动东莞建设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根据计划,到2027年,东莞将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感知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将超过1000家,培育形成120家以上的“单项冠军”企业,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上述通知也明确指出,“要补齐前端创新能力的短板”。

按照规划,东莞将在松山湖、大岭山等地规划建设一批机器人主题产业园,通过打造高品质、快速供给的优质产业空间,吸引集聚国内外一流机器人企业。

据官方统计,目前松山湖已集聚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我们研究院也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智院负责人倪明堂表示,研究院正与本地机器人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落地。”倪明堂强调,广智院之所以能在松山湖长期深耕,其生存之道非常清晰:始终以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

为激发创业活力,广智院为创业团队提供较高的知识产权分配比例,最高可达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只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就能创造价值。”倪明堂表示。截至目前,广智院已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在持股的73家企业中,已有12家成功登陆主板,另有10余家正在排队上市。

“初创阶段,获得权威机构背书至关重要。”东莞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剑飞表示。

华松创新于2022年获得广智院投资,并入驻松山湖,成为其应急装备事业部的核心成员。

2023年10月,公司首期应急机器人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投入实战场景,参与了多次重大救援任务,为其产品提供了宝贵的实战验证机会,迅速打开了市场局面。

“公司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左右。”徐剑飞说。

XbotPark机器人基地硬科技创业营,参与者热烈地脑力激荡。李蔚怡 摄

“从想法提出到拿到实物,三天!”

近年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东部及临深片区等区域,逐步形成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然而,长期以来,松山湖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当地亟待破解的难题。

2015年,华为入驻松山湖,带动了一批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企业相继落户,全国众多知名软硬件供应商纷纷在此“安营扎寨”。

随着头部企业的持续集聚,也带来了大量人才的流动。

“这里很多创业团队成员都曾在华为工作。”松山湖一家科技公司品牌负责人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说。他本人曾任职于华为,多次被派往欧洲工作。几年前,他选择辞职,加入如今这家年轻的机器人企业。

近年来,松山湖正加快集聚重大科研平台、头部企业、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初步实现了“引才”的目标。

“我接待过很多院士、课题组和创新团队。”一位东莞松山湖基层干部表示,为吸引大学生来此就业创业,当地政府推出购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等举措,努力留住人才。

如今,松山湖的人员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以高中学历为主,转变为以本科、硕士乃至博士为主力。

据当地媒体报道,截至目前,松山湖人才总量已突破24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达55%。常年在此从事科研工作的包括50多位院士专家和4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

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例,这里占地397亩,常驻科技工作者近4500人。

松山湖还在探索一条科技孵化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其中XbotPark机器人总部基地是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之一。

该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前工学院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甘洁于2014年联合创办。

2015年9月,基地联合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创办了粤港机器人学院,作为新型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培训班、讲座、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培养机器人、智能装备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孵化功能。截至2025年6月,该基地已成功孵化超过80家初创企业,其中6家成长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大学生在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参访。李蔚怡 摄

当前,基地内的机器人企业大致可分为两大方向:一是消费级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批量交付,尤其是小型直驱电机,预计到2025年交付量将突破1200万颗;二是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

云鲸智能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技机器人企业50强”;逸动科技自主研发的电动船外机出货量位居全球领先;本末科技则推出了全球首款直驱型自平衡轮足机器人……每一款机器人背后,都站着一群怀抱雄心壮志的创业者。

逸动科技是从基地走出的明星企业,总部位于松山湖,并在深圳和香港设有研发与运营中心,产品已远销欧美市场。

2012年,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潘宗良还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他与同学已在实验室中完成了电动船外机的原型设计,正思考如何将其商业化。2014年,在导师李泽湘的引荐下,他们来到松山湖。彼时的松山湖地广人稀,没有车几乎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他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骗了”。

然而,随后政府的高效服务让他深受感动。为了支持他们进行户外实验,松山湖管委会专门在湖边修建了一座小型码头。

“虽然我们无法与大城市比拼资源,但我们会尽力做好服务。”一位松山湖的基层干部如是说。

本末科技成立于2018年,短短不到十年时间,这家年轻的公司已推出Roomba、拖地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多款小型轮式家用机器人产品,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家年轻的科创企业,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市场竞争力?答案很明确——效率。

“从想法提出到拿到实物,只需要三天!”本末科技品牌负责人刘西同表示,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快速响应机制,显著提升了创业团队的存活率和成长速度。

这也是为何松山湖的年轻科创企业能够迅速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并最终走向全球市场的原因所在。

在入驻松山湖的科创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将研发重点转向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应用场景。

只需轻触面包机屏幕,即可选择不同的面包种类、烘焙时间和方式;轻触洗衣机屏幕,毛毯、羽绒、羊毛、牛仔等洗涤模式一应俱全……

“科技就是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东莞市乐升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程表示,公司生产的触控屏已广泛应用于多个生活场景,年营收已达到数千万元。

“这个市场一直在增长。”张程补充道。

海报设计 祝碧晨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记录中国丨东莞松山湖:工业机器人强,人形机器人为何“落后”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